Option Studios

指導老師:

When Architecture knows


「When Architecture Knows」當建築知道,在宇宙圖、模控學和知識圖譜的脈絡下,探討建築知覺、資訊實體化和物件社群等議題。

我們自行架設數據共享系統,旨在建立建築的神經系統,使建築內外的物件皆得以共享資訊、彼此溝通。在本次 studio 中,我們的設計共生 於這個生態系中,使用此系統串連不同階段產生的數據/ 資訊,建構建築的「感知 – 回饋」的 自我調節系統。

因此,我們各自的設計是彼此緊密互聯的,從中可以看見訊息的輸入、輸出,相互共用與交換。

我們各自的設計所涉及的技術、方法差異極大,卻同樣不斷在過程中相互詰問 : 如何真正達到cybernetic ? 我們如何讓建築的自我調節能夠神奇卻不俗套、能夠細膩卻不過於干擾 ? 我們雖然扮演著很不同的角色,卻都緊扣聚焦於建築系館,企圖使他開始有生命感知、在溝通系統中更能表達所謂建築的情緒、進行自我探索。

指導老師:

What is a (BIG) ROOF?


屋頂作為重要的建築元素,本學期設計研究源起於「屋頂」所涉及的哲學與現實意涵,以「大」成就尺度或超越尺度的變化作為設計變因,每位同學應用前期共同的案例分析與描圖檔案,撰文對「屋頂」具有挑戰性的觀點與概念;倘若屋頂尺度推向極大,建築空間會否出現超乎常態的意境?

最終的設計提案,以100,000 sqm/10,000 sqm兩項尺度進行。

01 history and tectonic of big roof
02 essay : a critical perspective
03 practice : a 100,000 sqm roof
04 project : a 10,000 sqm roof

指導老師:

堤防外的台北居


本課程將設計尺度拉大至都市尺度,以台北為背景,對其進行提案,內容包括環境永續,交通配套,從人文至水文的規劃、社會議題的探討以及居住問題等去做切入及系統性的整合。

兩件作品分別以社子島島頭及士林華齡公園及三腳渡碼頭沿線為基地,為這兩個區域注入新的動能,並實現屬於彼此的「台北居」。

指導老師:

冷戰島嶼重生 _ 馬祖戰地轉譯


這個計畫開始於2021年,是以傅朝卿老師為主導邀請了成大、陽明交大、中原三所學校共同協力,對於馬祖的軍事遺址進行,島嶼與戰地再生的設計研究計畫,提出新的program和設計提案。

這學期的成果分為兩階段,前半段著重於基地研究調查,並且五位同學都提出了個人對於基地的態度看法與設計提案,後半學期則著重於將五位同學的想法整合,最終收斂為一個設計提案。

32據點,這次以品牌:orienteering包裝,以島上資訊點、問路所與浴場作為營運的重點,期望他是所有據點的領航者,以服務硬體設施帶動其他據點的再生與活絡。這個設計的目的,是希望保留與強化當初我們到到達西莒島與32據點時,環境的異質性所激發我們在都市生活慣了所遺忘、且忽略的感官與身體經驗。

指導老師:

Monster Structure


課程核心主要以殼狀結構作為出發點,希望能以單一最少化材料達成高強度的輕量化結構,同時能透過數位工具優化型態,並且透過客製化製造後組裝成Pavillion,讓設計與周遭空間產生互動,同時也能作為遮蔽。題目初始以生物性的原理出發,去探討自然界中原本的生長型態,並透過設計轉化的方式運用到模型及空間之中。

指導老師:

數據驅動的都市策略創新


從政府機關或私人企業公開的地理空間數據挖掘潛藏的都市問題或具有發展可能性的議題,並依此作為設計手法或都市策略制定的依據。

擬定分析步驟,並使用QGIS與Tableau等工具圖像化數據,未來設計的決策判斷有所依據,使建築設計領域不止於感性。

指導老師:

消失的公共空間


本Studio”Collective Public”以公共空間如何回應當代社會的公共性為主題,針對同學們各自選擇之消失的公共空間,點出現今該公共性所呈現出之轉變,並依其空間議題選擇一公共空間類型或建築,進行建築空間設計。本研究小組希望呈現出公共性於時代中的轉變,提出近未來的公共空間的面貌。

指導老師:

Behavior and Construct


本研究室”Behavior and Construct”以空間中人的行為模式分析為核心,針對研究成果進行空間原型之設計發展,並運用原型推導出一系列建築提案生成的方法學。而本學期所關注的空間類行為「批發市場」,四位同學分別以「第一果菜市場」、「濱江果菜市場」與「環南綜合市場」為研究對象,以現況為根據,提出個別市場內部存在的議題與發展潛力,並設想空間改造的建築發展脈絡。依循「原型-規則-生成」的邏輯,同學分別藉由圖說與建築圖演示一套市場空間生成的論述,希望以個別研究對象為例,建構屬於當代的建築學思考。